在打桩污泥(如建筑桩基施工产生的钻渣、泥浆,含砂量 30%-60%、含水率 70%-95%,且含水泥、黏土等腐蚀性成分)的压滤脱水处理中,液压陶瓷柱塞泵作为核心进料设备,需与压滤机形成 “高压、稳定、耐磨” 的协同工艺,其技术工艺可分为预处理适配、参数匹配、流程控制、协同优化四个核心环节,具体如下:
一、预处理:适配泵与压滤机的 “进料条件”
打桩污泥若直接进入液压陶瓷柱塞泵,易因 “高黏度、高含砂、杂质多” 导致泵堵塞或压滤机滤布破损,需先通过预处理调整污泥特性:
筛分除杂
在污泥进入泵前,通过振动筛(筛孔 10-20mm)或螺旋分离机去除粒径>20mm 的碎石、钢筋头等硬物(避免划伤泵的陶瓷柱塞或卡滞阀组)。
若含纤维类杂质(如木屑、塑料),需加装水力旋流器(分离粒度 5-10mm),降低杂质对泵阀座的磨损。
调质改性
针对高黏度污泥(黏度>500cP),通过静态混合器加入絮凝剂(如 PAM,投加量 1‰-3‰),使污泥形成絮体(粒径 0.5-2mm),降低流动性阻力(黏度降至 200-300cP 为宜),避免泵 “憋压”。
若污泥 pH 值>10(含水泥浆),需添加稀盐酸调节至 7-8(陶瓷柱塞耐酸腐蚀,但长期高碱环境会加速密封件老化)。
浓度控制
通过污泥池搅拌器(转速 30-50r/min)维持污泥浓度稳定在 30%-50%(含固量):浓度过高(>60%)易导致泵吸入困难,需加水稀释;浓度过低(<20%)会增加压滤机处理量,降低效率。
二、核心参数匹配:泵与压滤机的 “性能协同”
液压陶瓷柱塞泵的参数需与压滤机(如板框式、厢式)的过滤面积、滤室容积、耐压等级严格匹配,避免 “小马拉大车” 或 “超压损坏”:
参数类型 | 液压陶瓷柱塞泵要求 | 压滤机对应参数 | 匹配逻辑 |
---|---|---|---|
流量(m³/h) | 单泵流量 = 压滤机滤室总容积(m³)÷ 进料时间(h)× 1.2(冗余系数);例如:100㎡板框压滤机(滤室容积 8m³),进料时间 1h,泵流量需≥9.6m³/h。 | 滤室总容积(通常 100㎡对应 8-10m³)、设计进料时间(0.5-2h,视污泥浓度而定) | 流量过大导致滤布过载破损;过小则延长进料时间,降低设备周转率。 |
压力(MPa) | 额定压力 = 压滤机设计耐压 ×1.1(安全系数);板框压滤机耐压多为 1.6-3.0MPa,故泵额定压力需≥3.3MPa(常用 4-6MPa 机型)。 | 滤板耐压等级(标识 PN1.6/PN3.0)、滤布耐压差(≤0.5MPa/m²) | 压力不足导致污泥脱水不彻底(含水率>80%);超压会导致滤板变形、滤液泄漏。 |
柱塞直径与冲程 | 含砂量>40% 时,选大直径柱塞(≥100mm)+ 短冲程(50-80mm),降低单位面积磨损;含砂量<30% 可选小直径(80mm)+ 长冲程(100-120mm),提升流量效率。 | 污泥颗粒粒径(打桩污泥多为 0.1-5mm)、滤布孔径(通常 1-5μm) | 大颗粒污泥需泵的过流部件(柱塞、阀座)间隙≥1mm,避免卡堵。 |
液压系统响应 | 变量泵 + 电比例阀控制,压力调节精度 ±0.1MPa,支持 “低压进料 - 高压保压” 自动切换(切换时间≤1s)。 | 进料阶段(低压 0.5-1.0MPa)、压榨阶段(高压 2.0-3.0MPa) | 避免压力骤升导致滤板受力不均,延长滤板使用寿命。 |
三、工艺流程:从 “泵进料” 到 “压滤完成” 的全阶段控制
液压陶瓷柱塞泵与压滤机的联动需分进料、压榨、保压、卸压四个阶段,通过 PLC 系统实现参数自动调节:
进料阶段(0-30min)
目标:快速填满压滤机滤室,避免污泥在泵内长时间滞留导致管路堵塞。
泵参数:低压(0.5-1.0MPa)、大流量(设计流量的 120%),通过液压系统变量机构调大柱塞行程频率(15-20 次 /min)。
监控要点:压滤机进料口压力≤1.0MPa,若压力骤升(>1.2MPa),立即停泵检查滤布是否堵塞或污泥浓度异常。
压榨阶段(30-60min)
目标:通过高压推动污泥脱水,使滤饼含水率降至 60%-70%(满足填埋或资源化要求)。
泵参数:逐步升压至 2.0-3.0MPa(每分钟升压≤0.2MPa,避免冲击),流量随滤室填满逐渐降至设计流量的 50%-60%。
协同操作:压滤机开启隔膜压榨(若为隔膜板框机),与泵形成 “双压协同”,隔膜压力比泵出口压力高 0.2-0.3MPa,加速水分挤出。
保压阶段(5-10min)
目标:维持高压使滤饼水分充分渗出,减少后续卸饼时的含水率反弹。
泵参数:稳定压力在 2.5-3.0MPa(波动≤±0.1MPa),通过液压系统溢流阀保压,柱塞仅做微量补偿运动(5-8 次 /min)。
终止条件:压滤机滤液出口流量<0.5L/min(表明滤饼已基本干燥)。
卸压阶段(2-5min)
目标:安全卸除管路及滤室内压力,避免卸饼时滤板受力冲击。
泵操作:先关闭出口闸阀,再通过液压系统卸压(压力降至 0.1MPa 以下),同时打开泵进口的回流阀,将管路内残留污泥回流至污泥池(防止停机后污泥沉淀堵塞)。
注意:禁止突然停泵卸压(易导致污泥回流冲击泵的止回阀,缩短密封件寿命)。
四、关键技术要点:解决磨损、堵塞、协同故障的核心策略
抗磨损设计
泵过流部件:柱塞采用 95% 氧化铝陶瓷(硬度≥HRC85),阀座选用碳化硅(SiC)材质,与污泥接触的管路内衬 20mm 厚耐磨橡胶(硬度 60 Shore A),使用寿命可达 800-1200 小时(普通铸铁泵仅 300-500 小时)。
维护周期:每 500 小时检查陶瓷柱塞表面(若出现划痕深度>0.5mm 需更换),阀座密封面磨损>1mm 需研磨或更换。
防堵塞控制
泵进口安装 “自动反冲洗过滤器”(滤网 5mm,配备压力差传感器),当进出口压差>0.2MPa 时,自动开启反冲洗(用高压清水反向冲洗 10-20s),避免杂质堆积。
停机前执行 “清水冲洗程序”:关闭污泥进口,通入清水运行 3-5min,冲洗泵腔及管路内残留污泥(尤其陶瓷柱塞与密封件的间隙,防止干涸结块)。
协同故障处理
若压滤机滤板泄漏:立即降低泵出口压力至 1.0MPa 以下,检查滤板密封面是否有杂质,清理后重新压紧滤板(压紧力≥设计值的 1.1 倍),再逐步升压。
若泵出现 “压力波动大”:排查液压系统油量(需在液位计 2/3 以上)、油液污染度(NAS 8 级以下),若油液乳化(含水>0.5%),需更换液压油并检查冷却器密封性。
五、工艺优势与应用场景
相比传统的螺杆泵或离心泵,液压陶瓷柱塞泵在打桩污泥压滤中的优势显著:
耐压更高:可稳定输出 3-6MPa 压力,满足高含砂污泥的深度脱水需求(滤饼含水率比螺杆泵进料降低 5%-10%)。
耐磨更长:在含砂量 50% 的打桩污泥中,使用寿命是螺杆泵的 3-5 倍,减少停机维护次数。
适用场景:建筑桩基(旋挖桩、冲击桩)污泥脱水、盾构施工泥浆压滤、河道清淤与打桩混合污泥处理等高压、高磨工况。
通过以上工艺设计,可实现液压陶瓷柱塞泵与压滤机的高效协同,确保打桩污泥脱水效率提升 20% 以上,滤饼含水率稳定控制在 60% 以下,满足环保处置要求。